近日,“2025 全球矿山设备制造商 50 强” 榜单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的 T50 峰会亚洲论坛上正式揭晓,揭示了全球矿业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。本届榜单显示,全球矿山设备制造行业总销售额为 766.55 亿美元,较上年下降 4.0%,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新变化,其中中国企业表现尤为抢眼。

美日企业领跑
中国力量快速崛起
根据榜单,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以 123.89 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稳居榜首,日本小松公司以 122.04 亿美元紧随其后,两者差距进一步缩小,头部竞争日趋白热化。瑞典山特维克、安百拓、芬兰美卓公司和日本日立建机等企业跻身全球前十,分列第三至第七位。
同时,中国企业的整体表现令人瞩目。天地科技、郑煤机集团、徐工集团等 13 家中国企业跻身榜单,在上榜数量上位居各国之首。其中,天地科技以 32.74 亿美元的收入位列全球第六,成为中国企业中的领跑者;徐工集团、三一国际、临工重机与同力重工等企业也成功进入全球前 20 强,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矿山设备市场的影响力持续提升。这一数据表明,中国矿业装备制造业正在全球市场快速崛起。

行业集中度高
细分领域专业化趋势明显
从销售额分布来看,前五强企业占总销售额比重超过 55%,行业集中度较高。50 强企业中仅有 14 家为传统矿山工程机械制造商,其余企业均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,如德国的利勃海尔、英国的伟尔集团等,反映出行业进一步向专业化、细分化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的趋势。
从国家与地区分布看,本届 50 强企业分别来自 15 个不同国家,美国、日本、中国成为全球矿业装备制造的三大核心力量。中国企业表现突出,共有 13 家企业上榜,成为上榜数量最多的国家;美国紧随其后,共有 11 家企业入选;德国以 7 家位列第三,日本和瑞典分别有 4 家和 3 家企业上榜。
在国别销售额方面,美国企业以 169.87 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位居第一,占 50 强总销售额的 22.16%;日本企业以 153.63 亿美元排名第二,占比 20.04%;中国企业销售额达到 147.23 亿美元,占比 19.21%,位列第三。瑞典与芬兰企业分列第四、第五位,销售额分别为 137.56 亿美元和 55.62 亿美元,中国企业展现出数量与规模的双重优势。
产业格局重构
创新驱动成竞争关键
在全球行业销售额同比下滑的背景下,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推进,矿业装备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,传统机械制造商与智能化、数字化技术融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中国企业的集体崛起,既受益于国内庞大的矿业市场需求,也源于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。以徐工集团为例,其自主研发的 700 吨矿用挖掘机、全球最大吨位矿用自卸车等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,还发布了全球首个零碳智慧矿山成套解决方案,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装备领域形成竞争优势。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研制的 “煤海蛟龙” 智能掘进系统更是创造了月进尺 3088 米的世界纪录,破解了行业世界级难题。
“全球矿业装备市场竞争格局正在重构。” IntelMining分析师表示,“未来竞争将更加注重产品智能化、绿色化水平,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。中国企业需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,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大话语权。” 据《2025 智能矿山暨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》预测,智慧矿山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 10%,2025 年市场总额将达 670 亿元,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。
此次榜单的发布,不仅客观反映了当前全球矿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态势,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下,矿业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更深层次的产业变革。
注:本文来源于网络、采矿工程
图文如有侵权,敬请联系删除
